北大生當豬倌成功前為何被指不務正業(yè)?
2003年,北大畢業(yè)生陸步軒當屠夫,被媒體報道“北大才子街頭賣肉”曾一度傳遍大江南北,引發(fā)人們關于此行為的熱烈爭議。如今的他,賣肉年收入20萬元,本月下旬將攜帶花4個月寫就的《豬肉營銷學》講義,南下廣州開“屠夫學校”當老師。(12月19日《山東商報》)
在我們這個國度里,很多原本是私人的事兒,卻由不得自己做主,一旦做了主,就會受到周圍人的齊聲干涉。就業(yè)正是如此,若選擇了自己喜好的職業(yè),卻不符合公眾的期待,就會被扣以“不務正業(yè)”的帽子,搞得你抬不起頭來。
公眾所謂的“務正業(yè)”,就是你必須按照大家一致的想法做事兒,比如學師范的就得做教師,大學生寧愿沒工作也不能從事賣肉、清潔工之類的職業(yè)。這一邏輯的本質是集體順從,個人要順從群體,不能和群體不一樣,否則就是異類,搞歪門邪道、不務正業(yè)。
由此看來,集體順從的結果,必然導致拒絕創(chuàng)新。在封建時代宗法觀念指導下,社會等級森嚴,自然需要人們務正業(yè)。但是,在發(fā)展市場經(jīng)濟的今天,產(chǎn)品需要創(chuàng)新,服務需要創(chuàng)新,個人發(fā)展自然也需要創(chuàng)新,還搞集體順從,那就是束縛個人發(fā)展,與時代作對。
事實也證明,“不務正業(yè)”者往往比務正業(yè)者更為成功,對社會也更有價值。北大畢業(yè)生“不務正業(yè)”賣豬肉,陸步軒成功了,在廣州開設百家連鎖店、打造“壹號土豬”品牌的陳生也成功了。試問,那些務正業(yè)的大學畢業(yè)生,有多少人能和這兩位“賣豬肉”的北大畢業(yè)生相比?
由此看來,是否務正業(yè),關鍵是個人的愛好,而非群體的喜好。所以,公眾不要再看到大學生養(yǎng)豬、賣豬肉之類的新聞,就大驚小怪,應改變的是早已過時的集體順從觀念。對個人“另類”的選擇,要欣賞嘗試、寬容失敗、贊譽成功。如此,個人才會更成功,社會才會更有活力。(—最權威最專業(yè)的鞋類資訊中心)
- 奧康舒適無定式,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
- 城市守護計劃:奧康,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
- 奧康步步為盈,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
- 奧康國際:堅守匠心追求“匠新” 3.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
-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
-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,看看你和誰撞款了?